世紀帝國系列 Wiki
註冊
Advertisement
文明 科技樹 戰略 船運卡牌

German,譯爲德國人,是世紀帝國三中主程式就出現的歐洲文明之一。雖然中文直譯為「德國」,但實際上遊戲中的背景並沒有現代意義的德國,而是從中世紀就存續至近代鬆散的神聖羅馬帝國諸邦。

德國人的領袖代表是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。原版中的旗幟則是神聖羅馬帝國的白底黑雙頭鷹,決定版改爲黃底黑雙頭鷹。

特色[ | ]

德國

經濟特色[ | ]

  1. 具有高效率的獨特採集者單位「拓荒者馬車」(Settler Wagon)
  2. 一次船運需要更多經驗值(多於其他文明14%)

軍事特色[ | ]

  1. 每次船運都會附送額外的德國獨有騎兵「烏蘭騎兵 」(Uhlan)
  2. 無法訓練滑膛槍兵驃騎兵龍騎兵
  3. 德國人的兵種以烏蘭騎兵與散兵(Skirmisher)較強,有特殊護衛升級

皇家護衛升級:波帽烏蘭騎兵(Czapka Uhlan)、普魯士後膛槍兵(Prussian Needle Gunners)

教堂卡 [ | ]

殖民時代:泰利的紀律:步兵移動速度+20%,步兵成本+10%

要塞時代:華倫斯坦的合約:船運的傭兵全部免費 (3000黃金)

工業時代:雙手巨劍:12名雙酬傭兵,雙酬傭兵生命值+10%(2000黃金)

建築列表[ | ]

文明歷史[ | ]

三十年戰爭

-2

三十年戰爭從此改變了日耳曼民族

1618年,由於宗教改革嚴重的造成了神聖羅馬帝國境內各封國的分歧。整個日耳曼地區成為天主教與新教的衝突前線。歐洲各國也不願意放棄這個獲取政治利益的機會,於是哈布斯堡家族、法國、教廷、瑞典等新興強國在旁虎視眈眈隨時等著介入。一直到有名的「擲窗事件」發生(波西米亞群眾將神聖羅馬皇帝的使者扔出窗外,宣布獨立)神聖羅馬皇帝斐迪南二世(Ferdinand II)糾合西班牙為首的天主教聯軍進入領內以維持權威。各國停止觀望,紛紛投入越來越大的戰局。在元氣大傷的十餘年混戰後,最終簽訂確保宗教平等的西發里亞合約。然而神聖羅馬帝國也因為這場戰爭名存實亡,各封國各自為政。

Preußischer Adler

普魯士王徽

普魯士崛起

普魯士在三十年戰爭後崛起,成為日耳曼地區的新興王國。但是三十年戰爭造成的破壞太巨大,普魯士並沒有立刻強大起來對外擴張。相反的,他們對內推行義務教育,育植人才以求復甦國力。一直到大北方戰爭,普魯士加入聯軍擊退俄國才開始有所參與歐洲事務。

1740年,雄主腓特烈二世即位。普魯士在其領導下先後發起入侵西里西亞的戰役對奧地利作戰、更在隨後的七年戰爭中和大半個歐洲強鄰對抗。腓特烈大帝更被稱為軍事天才,並為普魯士贏得國際地位。躍升成為歐洲不容小覷的軍政實體。並參與了歷史上第一次的瓜分波蘭。

拿破崙戰爭的新秩序

隨著時序來到19世紀初。強鄰法國的變局也影響了普魯士的未來。從法國大革命爆發後,普魯士作為日耳曼地區強權,就一直積極干預法國內政。一直到拿破崙上台率軍東擴,徹底的終結了神聖羅馬帝國,並強制改為萊茵邦聯,企圖完全掌控日耳曼。在此後的拿破崙戰爭中,普魯士一直作為反法中堅力量。只是在強大的法軍面前無法獲得有力的戰果,並於1806年的耶拿會戰重挫普魯士。

德意志走向統一

Hohenfriedeberg - Attack of Prussian Infantry - 1745

普魯士步兵藝術圖

後來隨著拿破崙征俄失敗,普魯士順勢搭上了第六次反法同盟,和聯軍攻入巴黎。並在隨後的維也納會議上得到一席之地,替自己爭取到了些許領土。雖然當時的普魯士在國際地位上並不如英、俄、奧等強權所以無法替自己爭取更多權益。但普魯士在隨後的五十年間積極投入重組日耳曼的行動。逐漸在德意志邦聯諸國中取得領導地位,為之後的德意志統一鋪路

領袖簡介[ | ]

腓特烈大帝

未命名-1481990796
Antoine Pesne - Friedrich II

腓特烈大帝肖像

腓特烈二世登基時只有28歲,給人們的形象是一位雅好文藝、溫和有禮的年輕君王。但與形象不同的是,他是個能夠把握擴張良機的聰敏決策者。他積極投入波蘭王位戰爭,讓普魯士積在歐洲事務中嶄露頭角。隨後更趁著奧地利與鄂圖曼作戰無暇西顧以及王位內亂,果斷的入侵西里西亞(今波蘭與捷克交界區域),並將其劃入疆域內。在該場戰爭中,腓特烈二世親自指揮,充分展現軍事才能。為自己贏得了「大帝」稱號

隨後,由於奧地利積極拉攏俄羅斯、法國,對普魯士形成外交枷鎖。腓特烈大帝遂主動出擊,在七年戰爭中與大半強鄰戰鬥,勉強打了個不相上下。此後普魯士成為歐洲新興勢力,也在腓特烈大帝的主導下參與了瓜分波蘭的行動

除了對外戰爭的果決與勝利,腓特烈大帝更是歐洲近代開明專制的代表人物之一。他主導農業改革、稅制改革,以及推行義務教育。在位46年為普魯士打下良好的政經基礎,也育植了日耳曼地區不少人才。

Advertisement